專訪對談
米蘭設計師兼藝術總監Serena Confalonieri,為創作賦予感動人心的力量

「設計非藝術,它需要發揮功用。」

Serena Confalonieri很清楚自我定位與品牌設計在市場上擔演的角色。斑斕色彩與多變造型的背後,Confalonieri依然忠於初心,時刻緊記每件設計的最終目的。

Nebula (攝影:Stefania Zanetti)
米蘭設計師兼美術總監Serena Confalonieri (攝影:Andrea Agrati)
Nebula (攝影:Stefania Zanetti)

「設計非藝術,它需要發揮功用、運作順暢。」正因如此,Confalonieri的首要設計考慮必以用戶需要為先,出眾玩味、選色美學再重要也只能緊隨其後。

在2013年米蘭設計周上首度亮相的Confalonieri,當年與知名品牌cc-tapis、Nodus和Wall & Decò等合作,當中為Nodus創作的Flamingo地毯便確立了他日全職踏上設計師生涯之路。

 為The Circles設計的Magnolia

Confalonieri涉足的範疇從產品設計拓展至室內、平面和紡織層面,與意大利當地及海外的品牌和工匠緊密互聯,時刻試驗嶄新構思,如近期的公共空間項目Quadra和手吹玻璃系列Nebula,便對她別具意義。

Confalonieri與我們詳細分享她一路走來的工作和個人點滴,還介紹了經常陪伴在側狗狗Fausto。

燃起你對設計熱情的契機何在?

自小我對傢具和紡織已有情意結,媽媽又會教我針黹縫紉,大概是從此而來吧。長大後,我就讀Politecnico di Milano的室內設計系,但還是到了2013年為Nodus創作Flamingo地毯,正式第一次推出個人作品後,才意識到自己渴望全職投入這行列。

Cittá Studi牆飾設計
(攝影:Daniela Cavallo)

由初出道至當下,你的創作方向有起過甚麼變化?

過去數年間接洽過的項目也不時在塑造和改變我表達創意的方式。我深信自己的設計過程大致保持不變,都是想深入研究開始,確切了解項目的綱要,再重點開拓出鮮明有力的概念。跟數年前的自己比較,最大分別大概是感覺更自在,對於表達情感和與每個項目的連繫更從容,築構出獨一無二的歸屬感。對我來說,情感比理想研究和設計過程更重要。

Calypso系列 (攝影:Andrea Agrati)
Calypso系列 (攝影:Andrea Agrati)

你對「優秀設計」有何定義?它能怎樣提升生活質素?

「優秀設計」可以透過不同物件和項目來表達,關鍵在於歷久不衰的特質,十年後,這件設計還合時宜嗎?仍能運作依然嗎?蘊含其中的情感會否隨時日逝去?

一位出色的設計師很懂得把自己的情懷投射到設計裡,再過多久,仍能感染別人。

Laki for Illulian

你會怎樣向不熟悉你作品的人介紹自己?

我的創作圍繞平面圖像、色彩和情感視覺效果而建立,附帶矚目裝飾和幾何形狀。你會感受到油然而生的好奇,可以是精緻的花卉、擁有深層文化意義的女性氣質,畢竟我愛為人們送上驚喜。

你為Illulian、MM Lampadari、The Circles打造的設計,以及Nebula系列,也是糅合色彩與奇異幻想的製成品,你怎樣能確保實用功能與玩味之間的平衡?

我經常自我提醒,設計非藝術,它需要發揮功用、運作順暢。用戶需要是我設計的首要任務。玩味是第二重點,色彩與美學則源自我的個人點綴。

誰對你影響深遠?

與我緊密合作的人甚多,包括建築師、設計師和創意人士,他們各自對我的人生和職業也帶來深遠影響。狗狗Fausto則在我埋頭苦幹時每天常伴左右,牠最自然的本我個性已是我最大的啟發來源:動物教會我們怎樣以最直接了當的方式重拾本能和基本需要。

目前最喜愛的項目?

兩個我最近的作品:Quadra和Nebula。

前者是個非常「地道」的設計,地址屬米蘭 Quarto Oggiaro區Via Val Lagarina的前停車場一部分,需重新發展以作更多活動之用。我們的任務是構想一個歡迎公眾使用的休憩空間,改善現有範圍的設計,鼓勵大眾前來擁抱新建設。能機會參與大型項目,融入極具個性的現代社區,對此當然感振奮不已。這是我試驗與他人協作大型目的新方式,尋找有趣而美麗的規劃,讓不慣於接觸藝術和設計的成人及小孩也能樂在其中。

Quadra (攝影:Alice Mantovani)
Nebula (攝影:Stefania Zanetti)

另一項目Nebula則較「個人」,是一系列手吹耐熱玻璃之作。推出Calypso花型玻璃系列和Arabesque花瓶後,我力求創新,接觸設計界目前還未有大肆推動的產品類別:水煙斗。如此一來,我終於可以因應新需求而創作,而非重重覆覆做着市場早已飽和的設計。

最近有看過甚麼具啟發性的電影/展覽/書本嗎?

數周前,我觀賞了Éric Rohmer 的1978年電影作品《Parsifal》。內裡的拍攝畫面和服飾讓我一見傾心,既復古懷舊,同時也不失當代氣派。

Words: Emily Leung & Nikey Cheng
Published on January 13,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