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對談
細看香港室內設計事務所Hintegro創辦人Keith Chan如何在有限空間內,演活想像無盡的生活步調

不論面對住宅項目,還是商業空間設計,團隊也擅長運用層次分明的動線穿梭不同場域,為每個專區賦予獨特個性,讓詩意蔓延

「因材施教,知人善任」是香港室內設計工作室Hintegro創辦人Keith Chan (陳丞軒) 管理公司的核心哲學,待人如是,接物亦如此,面對客人委託的空間規劃項目,他同樣採取以人為本的謹慎態度,不被特定風格所規限,仔細根據使用者的生活價值、愛好、空間本身的結構潛質來傳遞截然不同的氣韻。「對於部分傳媒常把我定性為日本風設計師,心內其實非常抗拒;我從不希望被定型,Hintegro所秉持的美學就是從客人個性衍生而來的獨特風格。」我們誠邀這位獨當一面的設計師進行專訪,了解他的創作視角和他眼裡香港本土設計的進程。

香港室內設計工作室Hintegro創辦人Keith Chan (陳丞軒)

還記得你首次接觸設計創作的經驗嗎?是否從小已清晰自己未來的職業路向?

我想我沒有明確的一次,大概每位設計師和從事創作行業的人從小到大也對此心存熱愛吧。小時候,父母覺得我畫畫、做勞工頗有天分,但亦未有想到職業取向,直至大學選科時才略有概念。在香港傳統教育制度下,我是個挺有考試運的人,但對於主要科目總不怎樣提得起興趣,來到中六,中學的師兄師姐們回校分享畢業後就業的經驗,我才想到可以選修建築或設計科的可能,也是自那時起開始明白設計行業究竟是甚麼一回事,後來便決定報讀。

入行後,覺得現況跟你的想像相距得遠嗎?

坦白說不覺得有太大出入。我在2004年畢業,那個年代的畢業生們大多緊隨傳統,跟師傅學設計,再加上在學時教授們也早已分享現實工作的境況,有了這種預設,讓我能預先有所準備。縱觀現世代,我覺得畢業生都具有一顆熱切表現自己的心,但設計並非是唸書成績好就一定做得好的專業,當中牽涉到生意、客人、市場、經濟、大趨勢等不同層面。作為公司老闆和領導人,我就要好好調節,帶領他們學層和接觸不同範疇,我認為這只是年代的分別,沒有好壞之分,現世代的創意力極為無限,我需要因應各人的專長和個性再協調磨合,首先自己也得先接受時代現況,為他們安排最適合的工作崗位,不能勉強他們走自己的舊路,所以大部分年輕員工畢業後也樂意在Hintegro工作達四年或以上。

你會怎樣概括Hintegro的設計美學和理念?公司優勢何在?

先回顧2004年至2010年我還是受聘員工的時期,我在一家主要處理超級豪宅的設計公司任職,他們只接洽獨立屋項目,風格都是簡約大氣的,而非金碧輝煌那種,這些工作經歷巧妙地奠定了住宅項目作為我設計路向的位置。商業項目有另一種的複雜性,而住宅則需要注意和兼顧許多細節,每項工序和過程也非常個人貼身,舉例說,我為你家設計的話,我會問到你們夫婦倆哪位習慣睡左邊、哪位睡右邊,又或者是半夜會否多起床如廁這些生活私事,有時候客人也會被我們的提問嚇一跳,同時感到窩心。所以當你問到我們公司的美學方向時,我會跟你說一切也自生活細節而來,我不認為要有一種「Hintegro風格」,有些設計你看一眼先能認出是誰的傑作,但我們的作品好比醇茶,你要用心慢慢品味和體會才能看出我們的足跡,霎眼看去,你可能會說是日式、北歐式或英式,但歸根到底,我們的起源始於客人的背景,他們從哪裡來、喜愛到哪兒旅遊,我常跟客人說不要勉強為自己喜愛的東西強加一個統稱吧,他們難以避免被時下傳媒追捧的潮流所吸引,我的責任就會提醒他們五年後再看到這種設計,可能已不是你們當初喜愛的模樣呢。我需要花很多時間協助客戶了解自己需要的風格,結果可能是難以用言語作總結,可以是Mary Style或David Style。對於部分傳媒常把我定性為日本風設計師,心內其實非常抗拒;我從不希望被定型,Hintegro所秉持的美學就是從客人個性衍生而來的獨特風格。

有遇到過特別讓你感挑戰性的客戶嗎?

實在遇過不少,很多時候我甚至比客人本身更了解他們的心意。畢竟,客人們生活多年、人生經驗豐富,對於空間使用方式和生活習慣已擁有屬於自己的一套,媽媽以往怎樣做,跟着辦準沒錯吧,抱有不用多想這種心態,當設計師問到心儀的空間模樣時,我想大部分客人也難以清晰表達。正因如此,我常勸客人我們一定要親身見面,有眼神接觸地交流對談,不能單靠通電,這樣我就可以透過他們的打扮方式、愛好、座駕約略了解他們的路線,除了找出他們喜愛的東西,也要常問他們不喜歡哪些事物,一、兩次會面後我就可以有效地縮窄範圍。當我見到女士每次穿戴不同手袋時,就會主動問她們特別喜歡哪些品牌,品牌店內又有哪些元素讓她們心動,相關的色彩和物料也足以啟發我創作,盡快彼此建立關係。所以我希望年輕一代的同行不要放棄親自出走看看世界的機會,遇上熱愛美食的客人,我們可以談論餐廳,以當中的品牌用色、然料和燈光氣氛作為共同語言。很多客人因此也成了我的好友。作為設計師,我認為我的責任不在為客人全權構思和決定所有,而是引導他們怎樣思考。

哪個設計項目最能代表Hintegro的創作哲學?

以知名法國餐廳Neighborhood主廚David Lai和妻子的相連單位為例,由於夫婦倆各有許多共同興趣,除了共享的主人房外,相連單位便成為他們各自的小天地,David喜愛鑽研菜式和享受優越的Hi-Fi音色體驗,太太則熱愛泡茶、沖咖啡、閱書和收看電視節目,二人可以隨時共聚見面,又可以分開做自己喜歡的,打破香港人對夫婦生活的概念,這種可以自主選擇見面和獨處的生活方式,說真的,我也挺仰慕,這種空間規劃模式亦接連啟發了我其他客戶,例如有些退休人士夫婦會跟我笑說:「等了幾十年,終於有分房睡的機會,亦方便十數年後聘請私家看護照顧。」打破常規是我們公司引以為傲的特點,把整個廚房完好搬到客廳就是我們的專長,以太古城1,000多呎的單位為例,廚房都是密封式設計,如果客人要求擁有開放式廚房,叫我們就一定要拆去牆壁嗎?遇上了結構牆該怎樣辦?我們曾為客人把整個廚房搬出共享生活間,本來的位置變成雜物房,女戶主向我表示非常感激,她指自己廿多年來從未試過可以一邊做家務一邊與人閒聊,跟以往又熱又焗一個人洗碗的情況相比,雖然丈夫依然不會主動幫忙,但做家務的過程有趣了不少。即使不是上年紀的太太,年輕媽媽也可以套用這種設計模式,方便同時處理家事和看管孩子。

以David Lai住宅項目為例,你是如何為夫婦打造各自的起居專區,同時確保整體性?

他們的共同興趣在於收藏古董丹麥傢具,對設計師來說這簡直是天堂啦,既然大家同樣熱愛大師之作,很快會落實決定以此為共同語言。David熱愛古董音響,他的JBL喇叭有着品牌獨特的藍色調,我們以此為色彩線索,把這種藍調帶到少量傢具裡,他的太太本身多以素色為主,那就用他們二人熱愛的丹麥傢具,以及各自愛好作為襯托吧。置身其中,實在不難察覺剛柔並濟的設計,再加上傢具本身的柚木和胡桃木色,從細節強化空間的整體性。

曾否因風水佈局問題而需要改動設計?

當然有,有時候風水更比其他一切重要,所以我經常提醒客人要先跟風水師傅會面,然後我們再談設計,或兩者同步進行。部分情況下,我也需要教導客人,例如他們可能當下不喜歡風水師傅的擺位建議,但我作為設計師不能輕易放棄,需要多行一步,讓客人想像得到其實跟着師傅的建議也可行。另外,我亦會親身與風水師傅合作查詢,看看會否能有取替方案,有時可能在傢具旁多放數個銅幣已能帶起同樣效果,久而久之我們也學懂了不少基本的風水知識。

為自己設計還是替客人規劃空間較難?

一定非前者莫屬。我不知道自己對當下東西的熱愛能否帶到明年,畢竟這跟時裝潮流一樣轉變無常。作為創造潮流的人,我很明白這種循環周期,從不希望自己受困其中。再加上我喜愛的東西太多了,古董丹麥之作、日本美學、美國中世紀設計等等,無奈空間太少,勉強把所有共冶一爐,亦不好看。所以無論是設計自己住所或是辦公室,我也採用博物館式的風格,白色牆、木地板、方便隨時調動的單件傢具,永恆耐看,又可以隨時更換,200年後再看也不易生厭。

你多從哪裡尋找新的創作靈感和衝擊?

近數年來我們難以外遊,多到本地藝廊和博物館走走看看,我個人認為,M+的展品與Tate Museum和MoMA相比之下難免有點遜色,但作為香港人,依然甚具衝擊力,到訪過兩次的我看到Henry Steiner設計的滙豐銀行標誌依然感受良多,看似簡單的設計背後隱藏了千絲萬縷的細節。又或者是當年剛出版的《號外》,一群才二十來歲的年輕人怎能策劃出這樣出色的刊物?有關於設計、建築的事物自問在工作時已看得很多,閒時我反而會多看文化議題,可以是文字或歷史,啟發日後設計。很多人熱衷「破舊立新」,但我地需要先認識何謂「舊」和「新」,既不沉迷於過去,也不應該為改變而強行改變。近日一位平面設計師好友跟我分享到日本流行的「新醜New Ugly」潮流,看似不應同步發生的色彩、字款、元素拼湊在一起,但只要你用尺量度,就會發現這些貌似沒規格可言的設計其實全都緊密地排放在特定格式內,絕不是無緣無故的東拼西湊,創造這種風格的人士也是從傳統設計出身,可見創新亦需要傳統知識和技術去支持,打好根基,才往上繼續發展。

入行至今,你察覺到客人在取態方面出現了哪些轉變?

近十年八載出現了一種好現象:不論富裕或否,香港客人也樂於支持本地工藝,我們處理的設計項目亦多與本地木工匠和製銅的創作人合作。以往不少家境優越的客人都會要求選購意大利或英國品牌,時移世易,現在要購買香港本地品牌的價錢即使相差無己,他們依然樂意起用本地出品。人們以往多講求名牌,現在我們追求不朽的故事,會懂得退後一步思考是否有需要必選流行名牌。當然,我不認同盲目支持本土製作,但喜見客人開放的心態,以及本土創作質素的進步,提升市場上的供應和需求量。

可分享你與日本門鎖製造商UNION 的合作嗎?

很大程度上因為我是香港人,他們既渴望打入外國市場,但日本人性格比較內斂保守,想找個地理位置相近、文化差不多的地方作為中間點,香港就是理想選擇。契機多得TDC貿易發展局,疫情前他們每年都會邀請我到東京參與設計講座,認為我在香港接過了數宗日本人生意,熱愛選用當地材料,而本身亦非常喜歡這個國家,對日本設計擁有相對較深入的了解,一切也是緣份。我的身份就似是大使,從中協調磨合,UNION聽過我數次分享後就開始聯絡我探討合作的可能。他們的老闆用心栽培新設計師,藤本壯介 (Sou Fujimoto) 也是在UNION的栽培下成名。

Hintegro現正處理甚麼新項目?

正處理一間位於西營盤的餐廳。我為女客人找來香港女木匠創造店內所有木凳,泥土瓷磚亦出自女性之手、由陶藝家Niko製作,她之前曾為西貢BeCandle打造盛載蠟燭的器皿,今次首次把瓷磚應用到建築上,而我公司主力為這項目畫圖的同事也是女性,除我本人以外,幾乎由全女班主導是次項目。老實說,大多商業項目的客人只講求「快、靚、正」,很難得能遇到同道中人如此女客戶。其實近兩年來,我們已多接了商業項目,以前的比例是住宅佔八成,商業佔兩成,現在已拉近了距離,六比四,這都是我想發展的方向。但當然會繼續努力維持對住宅項目的熱誠,畢竟那種滿足感確是難以相比,客人能一個個變成好友,康樂園的男戶主也成了我周日駕車遊的朋友呢,一朝早六點便到石澳吃早餐,這種緣份得來不易。

Words: Emily Leung & Nikey Cheng
Published on November 17,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