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博亞時代中心,一個名為「andwithen與其後」的空間悄然誕生。這不是一間傳統意義上的買手店、藝術展廳或私人會客室,而是一個尚未完成的設計實驗場,一場關於時間、理想與生活的對話。由張曉軍主導設計,水丁集團隊以一種近乎哲學的方式,將空間化為一種等待之後的敘事。


「與其後」這個名字源自謝先生對《莊子·齊物論》的個人解讀:萬世之後,終有知其解者。這種對時間的信念,成為整個空間設計的精神核心。設計不再只是功能與美學的結合,而是對「未完成」的擁抱。空間的每一處都在等待,等待使用者的介入、故事的發生、時間的沉澱。




入口處的黑色圓形玄關,僅有一盞微光點亮,如同在黑夜中燃起希望。光影投射在鋼板構成的空間名牌「ANDWITHEN」,彷彿一本凝固的時間書頁,正要翻開未知的篇章。圓環設有兩道暗門,左為理想,右為生活,象徵着人在時間中不斷選擇與交錯。進入空間後,裸露的鋼結構帶來強烈的工業感,與回收自舊糧倉的木梁形成鮮明對比,一新一舊,亦新亦舊,正是時間的交疊。






順着旋轉鋼梯而上,是名為「一間室」的夾層小世界。昏暗的光線透過窗紙灑入,營造出靜謐的氛圍。這裡不只是空間的延伸,更是精神的棲息地。水丁集在此嘗試空間家具化的設計語言,讓家具不只是物件,而是時間的載體與情感的延伸。




材料的選擇亦是對時間的回應。牆地一體的砾晶石,粗粒感強烈,與老木梁的溫潤質地形成對撞,激發空間的張力與記憶。住宅部分的空間分割借鑒建築廊道的陣列式牆柱設計,既保留私密性,又兼顧隔音效果。各種材質與比例的門扉設計,則為未來的使用場景預留了變化的可能。


細節,是空間最動人的語言。從富有時間感的門把手、原石踏步,到連接老梁的定制鋼構件,每一處都在訴說着時間的痕跡與生活的片段。正如詹姆斯·伍德所言:「細節無異於從形式的裝飾帶上伸出來的生活片段,恳請我們去觸摸它。」在這裡,設計不再是表面的裝飾,而是對生活最真實的回應。





「與其相遇,然後發生。」從wemarch的辦公空間到謝先生的書房,再到今日的andwithen與其後,這是一條時間的線索,也是一場空間的旅程。下一篇章將延伸至住宅部分,探索創意工作者職住一體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