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因地制宜,由然而生:萬境藝術為牧雲溪谷雲美術館建起精神堡壘

「將藝術精神注入社區文化,社區藝術館將成為一種新生活方式」

隨着都市化與科技藝術的發展,物質生活豐富與生活方式的變化,建築商也漸漸放慢腳步,開始專注社區生態運作。是次項目中,萬境藝術將坐落在深惠雙城交匯處、山林湖泊之間的綜合社區牧雲溪谷,作為社區藝術創新實踐地。團隊運用「藝術介入」的方式,為計劃注入新靈魂:跨越建築物理空間的束縛,透過精神空間的創新構建,將鋼筋混凝土的社區變為精神歸屬:「一個承載社區文化與藝術精神的美術館,打造社區新生態與藝術文化精神地帶,將社區生活方式進行徹底的革命。」

萬境藝術顧問、計劃藝術家沈少民表示:「美術館透過展出的作品,連繫每位業主的情感。與此同時,美術館也是人與人、作品與觀眾的互動空間,更是社群連結世界的通道,讓這個社區更有溫度,讓人們透過藝術作品擴展他們精神生活的邊界。」的確,從設計團隊角度,專案的挑戰不僅在於如何重建固有實體空間,更在乎如何讓空間融合藝術精神,並與社區生活觸發共鳴。

而透過社區與藝術的跨界合作,美術館頓變成藝術裝置系列。《盲人節》作品透過空間系列由文字轉化為藝術館迴廊的空間裝飾與細節設計,從構建社區公益與文化構建,作為良好的構建作用,透過空間設計傳達社區理念。

萬境藝術以策展式思維運作在空間藝術上,打破對空間的固有認知。透過空間改造與數位化互動運用,將科技與社區、社區與人、人與自然的距離縮小與結合。讓打造「社區共創美術館」的概念,跟藝術家攜手將藝術館原有的不規則空間轉為創意語言。

萬境藝術顧問、計劃藝術家沈少民
萬境藝術創始人周赫

沈少民續稱:「美術館本身的結構是個異形框架,尺度不大,為增加展示功能,我們在四周做了回字形一米寬長廊,使美術館的展線增加一倍,同時這個長廊也形成了通往美術館白色大廳的黑色隧道,也是觀眾尋找光明的過程體驗。」萬境藝術創始人周赫補充道:「沈老師將這個建築面當為公共藝術作品來創作,將採光部分變成點字詩句。另外因為場館面積不大,展示面積不算充分,所以我們團隊經過幾次討論後,決定用雙廊道的方式增加展示面,同時創造出獨特的觀感體驗,打破傳統白盒子的空間設計的局限。」

而由於空間尺度有限,動線規劃設計上亦見困難。此外,地面的雙斜坡和玻璃建築兩項設計,也是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萬境藝術與藝術家沈少民共同探討兩大議題,最終決定因勢制宜將斜坡變為場館的設計特色,將展廳的斜坡地面保留下來,在觀展過程中,讓觀眾產生視覺感官和爬坡觸覺的身心體驗,讓人和美術館空間形成互動互融。玻璃建築面的處理利用自然的透光性,形成別樹一幟的視覺空間。

狹長暗黑的廊道空間,為藝術創作圍合出靜謐領地,藝術家沿着線性佈展的軌跡鋪陳觀覽動線,向每位觀眾的內心傳遞情緒。

萬境藝術創辦人周赫表示:「我們在設計時也同時考慮到營運角度,社區性美術館具有社會意義,就像是精神堡壘的作用,創造出精神的會面狀態,無論是藝術家、設計師、人類學家、科學家、小區業主,也能夠透過展覽、公教活動的方式,傳播交流公共藝術作品的思想意義。滿足業主在基本物理空間的需求之餘,在精神空間建設上也引發出自豪感和歸屬感,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被藝術和美圍繞。」

雲美術館從設計到策展,出發點皆回歸於「人」,並遵循策展思維,將建築環境的獨特視角與感性而獨具包容藝術氛圍相融,高低錯落的地面,給觀展人製造不同的身心靈情緒體驗 ,呈現前所未見的哲思氛圍與即興的藝術空間。

Words: Emily Leung & Nikey Cheng
Photos: Sean, Mao Yanjun, Zhou Zhendong & Xie Yujie
Published on January 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