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擁有自我價值,色彩是重量,色彩等同質素,對於自身、透過自身、透過其他顏色,色彩擁有一種內在界限,色彩能創造空間,色彩就是形式與空間。」德國畫家喬治.卡爾 .法赫勒 (Georg Karl Pfahler) 於1968年時這樣說道。
生於1926年德國埃梅茨海姆的法赫勒師從維利.鮑邁斯特 (Willi Baumeister),深歐洲無形象藝術 (European Art Informel) 的影響,擅於創作抽象幾何的鮮活繪畫,在上世紀60年代初開始嶄露頭角,被公認為是歐洲最早期的硬邊畫家之一,廣受國際肯定。
由即日起至2022年1月8日在Simon Lee畫廊香港空間舉行的法赫勒個展聚焦他在 1965 年至 1975 年間的作品,回溯這位傳奇藝術家創作過程的演變之路:以1960 年代初的《Tex》和《Metro》系列為開端,直到後來的《Ost-West Transit》和《Espan》系列。終其一生,他致力於色彩、形狀和空間關係的探索旅途,早於1962 年便在畫布上把方塊帶入鮮亮背景。
展覽重點展品包括《Metro》系列的三幅作品,在精緻構圖內以色帶塑造彎圓邊界,破除畫布既有的方正框框,親身體驗他擅長運用色彩與形式來調動空間的配置,好比建築結構,此特色可見於本1966年至1968年創作的《Touro VII》裡。好友巴內特.紐曼 (Barnett Newman) 和約瑟夫.阿爾伯斯 (Josef Albers) 也是法赫勒的靈感來源,純色成了創作的基礎要素,並藉此把建築空間投射到畫布上,透過線條和色彩實現對空間的探索,1968年的《Orbit I》便是代表作之一。
來到1970年代末期,他的作品風格變得更活潑好動,《Espan》系列可說是他的轉折點,早期創作的明亮調子被較為克制低調的雙色結構所取代,在1975年的《Espan Nr.19》及該系列的其他作品中,便可領略到這種具穩定性的儀式感,與其表揚對色彩的單純讚美,法赫勒放手讓各色互動競逐,爭取構圖上的主導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