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並非自天地初開已存在,從無文字到有文字的文明時代過渡,出現過許多文字系統,有別於完整語言的符號有助溝通和幫助記憶,亦因為其相對模糊的性質,而蘊含神秘莫測的魅力。
1957年生於香港的藝術家谷敏昭,擅於透過繪畫探研古今及不同文化的創作模式,如借鏡仿古洞窟壁畫的粉末塗料畫作、體現東方民間藝術智慧的模版、普及的符號及圖案等,以偶發方式營造畫面,體現禪、機遇等哲學概念,作品技法超越理性及符號性之中,著重對物料於創作上的突破。在色彩和抽象符號的巧妙互動下,谷敏昭的藝術語言蘊含對生命、人類生活及存在等議題的思考。
而明畫廊則帶來谷敏昭近十年來最為全面的個展「迴盪・繪畫」,展出藝術家逾三十五幀於2002年至近年從未對外公開的繪畫作品 ,體現他對創作所需的物料運用,以及繪畫手法的突破,繼而展開一連串相應的藝術形式、 符號性及敍事性對話。展覽第一部分「迴盪」系列已於6 月 24 日至 7 月 15 日舉行,而第二部分「語意構造」系列則由即日起舉行至8 月 12 日,追朔藝術家不同時期及創作狀態,對照其於藝術發展脈絡的關注,同時帶領觀者探索 「繪畫」於往後時代的可能性。
以繪畫回應歷史的「迴盪」 系列中,谷敏昭摒棄傳統繪畫單一媒材的運用,採用粉狀等獨特物料,有關材質附以大地色調塗佈於布面上,視覺上或似史前藝術的洞穴壁畫,不囿於地域文化,打破中西藝術在歷史上二元對立的困局,橫跨古今文化,審視繪畫藝術與物料運用的關係,以藝術家特有的創作手法,重新定義當代藝術的可能。
而透過繪畫探索未來的「語意構造」系列,則呈現谷敏昭近期的創作狀態,也可視為他不 斷創新、突破自我的成果。作品在構圖及佈局上較過往更為玄虛、恣肆。藝術家擺脫固有的藝術符號元素,創作過程中建立一套屬於自己未來與未知的視覺語言。谷敏昭認為,當人類嘗試理解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宇宙的奧秘時,實在難以套用既定的框架,倒不如適時忘卻所知,故透過這系列作品重新梳理自身與外界溝通的話語。
在谷敏昭的眼裡,語言的形成過程與他的創作脈絡類近,兩者皆是實踐及表達人類意 志的渠道,故視開初人類創造語言的過程為其創作狀態的隱喻,人的概念、意識和精神先於語言存在,也先於繪畫。他將水油物料碰撞配合運用,在畫面上呈現顏料能任意流淌的特性,進而組織出一套具系統性、恢宏的抽象語言,創造出富原創性的「視覺單詞」。
作品上流灑的鮮艷色塊或線條相互重疊,看似輕盈卻迸發出活力,藉着純抽象視覺語彙創造超脫物質世界的渠道。我們邀請你一同參與這場畫布上的思辨,親睹谷敏昭對繪畫、藝術史、符號性、敍事性的反覆思考及叩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