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對談
在3D藝術家Joe Mortell眼裡,虛幻與現實僅一線之差

創作者的腦袋往往轉動不休,上天下地也是刺激感官的創意來源

「我出了名會在對話途中分心走神,隨時被牆上偶然出現的圖案迷住。」駐倫敦3D立體設計師Joe Mortell笑說:「我就是控制不了!總是在想可以創作成3D的對象,最近度假行山時,我也不由自主地想像3D版的樹木。」這位才華洋溢的年輕藝術家曾任職《紐約時報》並先後獲《Wallpaper*》、Louis Vuitton和Moët Hennessy等青睞邀約合作,建構奇幻國度,挑戰觀賞者對現實與虛幻的認知。

駐倫敦3D立體設計師Joe Mortell

創作時的你多置身於怎樣的精神狀態?

落實創作前我會先用上數日或甚至數個星期在腦際構思,動手做時不但更振奮,過程中也能更放開自我,盡情深受啟發,同時也需要留有自由的試驗空間。花時間試驗,最後卻一無所獲,會令人大感挫敗。若能夠在腦內把想法轉換成場景,感覺是多麼美妙!在新社區散步、展開火車之旅,以至設計師和建築師們的新作、電影,也是我的靈感來源。

可分享你跟《Wallpaper*》的合作項目嗎?曾跟不同品牌合作的你遇過了甚麼挑戰?

在室內造型師Charlotte Taylor的介紹下,我跟《Wallpaper*》攜手創作了數次連載和封面創作。她與《Wallpaper*》的團隊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合作夥伴。3D創作的最大優勢就是時刻挑戰處處,要考慮的元素實在太多,你接收的每項綱領也是獨一無二。能接觸全新領域教人又興奮又緊張。有次我獲委託製作動畫雀鳥,那時的我才剛接觸3D 人物並綁定骨架 (rig),接下來數星期需要不斷收看YouTube教學頻道學習呢。

你在NFT數碼藝術界方面發展的經驗如何?

它們的背後理念在於為數碼藝術家的作品賦予真實價值,我絕對希望這些平台能持續發展,支援眾多藝術家。發展之初難免緊張混亂,度過了瘋狂時期後,現在已大致回復平靜,我們即管靜待它們的未來發展吧。我個人創作NFT數碼藝術品不為銷售獲利,我的主要自的是持續不懈地創作自己感振奮的作品,盡情享受過程。要是我感覺某製成品能推出作為NFT數碼藝術品,那就事後才決定吧。

Words: Emily Leung & Nikey Cheng
Published on September 15,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