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萬寧,一片由印尼歸僑開墾的咖啡園地上,一座名為玉山嵐峰的藝術中心於2024年落成。由Wutopia Lab首席建築師俞挺主導設計,此建築不僅是一項空間創作,更是一則有關歷史、記憶與精神性重構的故事。


項目最初因前期方案未達期待,開發方轉而尋求俞挺的協助。當時地下室已動工,結構與界線皆不可變動,限制重重。然而俞挺視之為挑戰,並從咖啡小鎮的歷史中獲得靈感:一群遭受排華迫害的歸國華僑,在荒野中拓墾建廠,創造了中國咖啡產業的雛形。這段歷史成為俞挺的起點,也是他心中的「奇蹟」原型。


甲方提到:「雖然在萬寧,卻望不見海。」於是俞挺決定創造出屬於這個場域的「人工海」。三棟建築原方案如三座孤山,他將之轉化為「一池三山」的概念:中央主樓為「主山」,兩側附樓為「輔山」,前方則築一方水池如海。以此仿仙境式的佈局,回應華僑開拓精神,也象徵追求更豐盛的未來。


空間動線以登山為設計主軸。由水池延伸出的棧道引導至主山大廳,大廳空間透過結構調整移除一根柱子,營造開闊氛圍。參觀者可循樓梯或電梯沿途上行,途中穿梭咖啡展示區、文化展廳、多功能平台,最終抵達屋頂的隱藏咖啡園,俯瞰整座小鎮。內外交錯的路徑讓原本規整的方盒子建築轉化為具層次退台的山形體量。


考量視覺與環境一致性,俞挺為三座建築加上半透明罩面。他採用三種穿孔率的法拉利膜,由低至高漸變透明度,將建築重新包裹成抽象的「山峰」造型,並在陽光照射下展現閃爍光影。此膜材除視覺效果外,也脫離氣候邊界,形塑新的灰空間,擴張使用彈性與舒適性。俞挺長期研究灰空間的氣候運用,其相關論述亦即將發表於《唯美:江南,江南》一書中。


設計中處處蘊含互文本手法:山洞與拱形大廳、膜結構與林蔭、水池與海子、平台與懸崖……這些自然意象經抽象轉化後融合建築語彙,讓玉山嵐峰不僅為空間形體,更成為象徵層層疊加的語言載體。遊走其間,可感歷史記憶、神話想像與文化符號在現實中交織並重構。


燈光設計亦呈現雙重敘事。白天,白色膜結構映入水池,潔淨且神聖;夜幕低垂,照明設計師以燈光轉化玉山為不同色彩的「燈山」,寓意多元的情感與慾望。而在主山大廳的照明設計上,俞挺以濃烈色彩營造出「即時性的神聖」,藍色基調中紅日照耀,如抽象繪畫大師Mark Rothko復活的精神場域。此刻即是建築作為生活哲學的深刻印證。

在俞挺看來,建築除了是空間容器,更是一場特定時間與場域的文化事件。透過文字、影像與網絡被傳遞、理解或誤讀,建築成為介入社會文化結構的「媒體」。



玉山嵐峰正是一個匯聚歷史傷痕、疫情不確定性、個人信仰與地方願景的「建築事件」,展現出建築作為精神意識的展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