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毫無保留的付出、不受大城市污染的郊外風光,從來是孕育藝術創作的寶地。遠在英國西南部康沃爾郡就有着這麼一片的聖土,曾為小漁村的聖艾夫斯自1920年代起已是不少著名藝術家的發源地。特別是置身戰後時代,人們紛紛避走城市,往小鎮進發,務求過簡單的生活,但創作前衛嶄新的藝術。
3812畫廊呈獻的「放眼東方:聖艾夫斯藝術家與佛教」展覽,便剖析東方哲理玄思對戰後英國現代藝術的影響,以全新視野探究20世紀聖艾夫斯的戰後藝術家及其作品,同時向二、三十年代的藝術先鋒致敬。(註:因應新冠病毒的最新發展,展覽將延期舉行,詳情請留意3812畫廊網頁的有關消息。)「放眼東方:聖艾夫斯藝術家與佛教」的參展藝術家包括生於香港、居於聖艾夫斯的Bernard Leach和著名佛教學者鈴木大拙,作品涵蓋多個範疇,包括陶瓷、油畫、拼貼和裝置藝術,並同時發表英國著名策展人Philip Dodd與巴斯霍本博物館館長Chris Stephens的學術對談,讓大眾了解更多關於英國現代藝術與東方文化的獨特聯繫。
回顧那些年的時代背景,1945 年後的世界百業蕭條,靜待重啟,人們有著追求烏托邦的共同啓示。此時期的聖艾夫斯藝術家受佛教思想啟蒙,創作出具精神性內涵的抽象藝術作品,亦影響了新一代藝術家對藝術的追求。
他們普遍對商業世界感反感,轉而對佛教和禪學的哲理探潛,渴望透過創作分享對現狀的提問與反思。當時民族主義盛行,一些和平主義藝術家開始推崇全球化和現代主義,促使前衛和現代藝術家從香港、俄羅斯、日本及英國等地前往聖艾夫斯生活和工作,把自己的潛意識融入眼前的實體風景,再配合內在情緒和聲音,轉化出面貌獨特的作品。
藝術家們在聖艾夫斯互相交流佛學和東方思想,讓當地成為前衛藝術的實驗地,孕育出具文化哲思的抽象藝術創作。聖艾夫斯對英國現代藝術發展的貢獻也廣受表揚,泰特現代藝術館早於1933年在當地建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倫敦泰特美術館、威尼斯佩吉.古根海姆收藏及首爾國家當代博物館等各大美術館,也把聖艾夫斯藝術家的作品納入館藏。
我們今天的處境與當刻的時代或許大同小異,抽空前往欣賞藝術家糅合英國現代藝術與東方哲學的作品,或會有些微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