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重家庭觀念的中國傳統價值多年不變,一對企業家兄弟決定在漳州建起兩家共享的大型生活環境,結構由三部分組成,除了兄弟和各自家庭的獨立居住空間外,還有用於團聚和健身等活動的休閒室,期望新建樓房能成為承載家族記憶,世代相傳的空間載體。
命名為清水園的樓房源於混凝土本身的特質,也蘊含空間流動的隱喻,更寄語使用者脫俗安寧的生活狀態。房子的設計和建造歷時五年,也經歷了由簡變繁,而又化繁為簡的過程,就像一段慢慢靠近生活本質的旅程。
房子建築高度限定於十米以下,無法遠眺,故負責是次項目的默認建築工作室,改以庭院為核心、挪騰內部空間造景的視角創作,實踐休閒和居住環境的自然過渡,形成隔而不斷的流動感,再加上園中種植的草木,苗木是景觀塑造的重點,讓庭院空間帶起脫胎換骨的變化,素色的清水牆也成了樹影婆娑的幕布,在時間的推移下而枯榮代替,符合屋主盼望給予後人「傳遞空間」的期待,那延續中生活,就是靜靜流淌的日常。
團隊以中央水院為全屋渲染出寧靜氛圍。圍繞水院之處包括茶室和大飯廳。茶室坐北朝南、面向水院,臨水出挑一台,輕盈活潑。茶室後方的內庭院,剝離了北邊的兩層建築結構,加強品茶室的通透性。大飯廳因節日家庭聚餐需求,需要容下兩張十人圓桌。其面向水院簷廊一側可完全打開,背後與內天井連為一體。恆溫泳池位於休閒部分的地下。在多方位掏開的下沉庭院,以及泳池上方的水景天窗,引入了充足的光線,為暗黑角落帶進超脫感。休閒區的北側二樓建有數間客房,朝南可賞園景。客房走廊的落地長窗拉近了與一樓內庭院間的關係。透過從天窗散落下來的光線,賦予走廊在不同時節的光影變化。
兩個居住空間在場地南側能合而為一,但戶內並不相連。各自的入戶小門廳朝向兩戶間的帶狀庭院,適當的錯位讓兩方家庭進入時不相打擾。設計把兄弟二人的主睡房安置於面向最佳風景的臨海二層。一樓是沙發區和茶歇區等的起居空間,其他房間在一樓相應範圍內逐漸向北延伸,聯繫房間的走廊則不時通過窗洞借景。走廊最北可見兩個住宅各享的多功能室,既可作為獨立小飯廳,也可作書畫、閱讀、棋牌之用。它們與對岸的茶室隔水院相望,並採用坡屋頂形態,具「四水歸堂」之意。使用度相對不高的備用睡房給置於地下層,而下沉的庭院採光和通風也不遜於地面房間。地下層還設有活動起居廳、影音室、酒廊和洗衣房等居住附屬功能,滿足家庭成員對生活的不同需要和追求。
有關於室內選材的運用,創作團隊表示:「我們根據各區域的空間特點和使用性質進行了組織。像泳池這樣的公共活動區域,我們保留了一定的清水牆不作額外修飾,但通過吊頂的竹木材料去平衡感官上的冷暖關係。對於住宅部分,顯然應偏向柔軟、舒適的居所氛圍。我們在有選擇地少量保留清水牆體的基礎上,選用了米色灰泥、梧桐木複合飾面板、竹木地板、紅色現澆水磨石等材料加以包裹。此外,燈光照明基本上採用了2,700K色溫光源,也讓原本冷調的材質,在入夜時分覆蓋上了一抹柔和的暖色。總體看來,設計還是注意拿捏了室內材料運用上的分寸,使其與混凝土之間達到了某種平衡狀態,精煉而節制。」
除了大型建設外,團隊對傢具和裝飾的配置也採一絲不苟的態度:「我們專門設計了一系列室內固定傢具,採用屋主從緬甸購置的柚木製作,再加上舒適的棉麻材質,床墊則根據不同房間區分軟硬度。屋主過往搜羅的民國磚雕、舊船木、陶藝瓦罐等老物,都物盡其用地融入生活場景。我們整合了一些實用的中古傢具點綴局部空間,還邀請藝術家好友專門創作了數幅適合空間的畫作。攝影師在房子施工過程中所拍攝的照片也鑲框上牆,既作裝飾也留存了一段有意義的記錄。」
承上啟下的生活回憶把前人的願景和祝福傳遷到後人的心房裡,以有形和無形的媒介把愛傳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