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對談
對抗崩壞的美學:Jack Evans以雕塑探索末世想像與人類危機的交界

在本次專訪中,英國藝術家Jack Evans深入剖析其雕塑創作的時間觀念與美學演化,並分享如何透過歷史事件、技術限制與跨界合作,築構出具末世感與質感張力的視覺敘事

當代英國視覺藝術家及雕塑家Jack Evans(1992年生於曼斯菲爾德)畢業於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目前定居並創作於當地。他的作品深受末世電影、重金屬專輯封面及失落文明的建築遺跡啟發,聚焦於人類面臨的生存威脅與全球性災難風險,並以雕塑語言回應社會結構的崩解與技術進程的矛盾。Evans擅長運用具象物料與數位技術,探索時間、記憶與存在的脆弱性,作品風格融合哥德美學與後末日視覺語言,既熟悉又令人不安。在這次訪談中,他分享了從攝影轉向雕塑的創作轉捩點、如何在限制中尋找突破,以及合作經驗如何影響其創作思維,讓我們得以窺見一位不斷挑戰媒介界限的藝術家內心世界。

Installation view of Fear Of The Dark, Soup Gallery, London

你的雕塑與裝置作品常常呈現出「永恆」與「腐朽」之間的張力。你是如何在創作中處理「時間」這個概念?

時間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媒介。我在Soup Gallery舉辦「Fear Of The Dark」展覽時,作品圍繞1816年的歷史事件——印尼火山爆發導致歐洲長時間陷入黑暗。這場災難啟發了Shelley創作《科學怪人》,Byron則寫下《黑暗》。我希望藉此營造哥德式美學,將那個時代的氛圍帶入當代空間。

你怎樣在創作中平衡直覺與意圖?你的創作流程是有結構的,還是傾向自由演化?

雖然我有一定的工作框架,但每件作品的誕生都比外表看來更自然演化。我經常挑戰材料的極限,嘗試把它們轉化成類似石頭的質感。有些原本看好的方法會完全失敗,反而偶然的發現才最驚喜。這也是我喜歡留在工作室親手製作的原因,真正的樂趣就在那裡。

Jack Evans, New York 2001, cast iron, 60 × 50 × 3 cm, 2023

回顧你的創作歷程,有沒有某個時刻對你影響特別深遠?

在大學期間,我幾乎只專注於純藝術攝影。直到三年級某天,導師鼓勵我趁機嘗試3D工作坊,從此我便一頭栽進雕塑世界。我仍然熱愛攝影,但雕塑是唯一能讓我完整實現創作理念的媒介。

Inside, A Two Temple Place & Thorp Stavri Exhibition

你參與過不少聯展與合作項目。與其他藝術家共事如何影響你的創作過程?

合作最重要的是懂得平衡,理解空間和限制。我其實很享受限制,因為每個限制都迫使我更深入思考,做出更精準的回應。有時我會羨慕那些有無限預算、能填滿整個白盒空間的藝術家,但我最滿意的作品往往來自與策展人和空間之間的緊密合作。

Capital by Jack Evans at In Ruins art exhibition

哪件作品在技術或概念上對你來說最具挑戰性?

《Latent Relics》系列是我目前技術上最複雜的作品。我花了幾年時間研究如何把照片轉化成浮雕,現在終於找到一個有效的方法。這過程包括大量博物館資料研究、自訂軟件開發,以及把工具使用推到極限。

Jack Evans, Into the Valley, 2025, MDF, from Latent Relics, Somers Gallery, London
Jack Evans, Into the Valley, 2025, MDF, from Latent Relics, Somers Gallery, London

離開工作室後,你是如何重整心態並在藝術之外尋找靈感?

對我來說,旅行是最有效的方式。離開倫敦那種高壓節奏,去到不同地方,總能讓我重新整理思緒,獲得新靈感。

未來有沒有你想探索的新主題或技術,可能會讓你的創作方向有所突破?

我最近正在嘗試一些新技術,希望能讓作品帶有更多動態元素。暫時還在實驗階段,但很快應該可以分享更多成果!

Installation view of Lost in a Just-In-Time Supply Chain
Capital by Jack Evans at In Ruins art exhibition
Words: Sphere Editorial
Published on October 0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