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南京路的策展式革新:via·1719吳良材新視場如何重塑歷史建築的文化記憶

當歷史建築遇上當代設計,via·1719吳良材新視場在大宛設計的視角下,以策展式空間,重塑南京路的集體記憶,讓文化與創新在此交匯。

在上海南京路的繁華街口,一座名為「七重天」的大廈靜靜矗立,見證着城市百年風華。這棟建於1922年的歷史建築,融合了現代主義與裝飾藝術風格,曾是名流雅士的聚集地,如今則成為文化創新的新舞台。由大宛設計操刀,結合三百年歷史的老字號品牌吳良材眼鏡,打造出一個前所未有的策展式商業空間「via·1719吳良材新視場」。

這個項目最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它如何將歷史與現代交織,讓建築不只是承載回憶的容器,而是成為活化城市記憶的媒介。大宛設計以國風機械眼鏡為靈感,為七重天注入一抹俏皮的現代氣息,使這位「老者」以頑童般的姿態重新凝視城市。吳良材的零售空間也因此煥然一新,從傳統門店蛻變為一個充滿生命力的「良才工廠」,讓品牌的匠心精神在空間中具象呈現。

走進via·1719,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入口處的風淋藝術牆,輕柔吹拂身上的塵埃,彷彿進入一座真正的無菌工廠。右側的「千百鏡」裝置由光學鏡片構成,透過動態光影折射,營造出流動的視覺奇境,引導訪客踏上「工廠之旅」。這種設計巧思成了品牌精神的延伸,從模糊到清晰,正如吳良材三百年來的工藝演進。

中庭區域雙向敘事的設計方式尤為精彩。大宛以緩緩移動的傳送帶串連品牌故事,順時針方向展示創新產品與快閃活動,象徵技術革新;逆時針方向則陳列古董眼鏡與研磨器具,追溯品牌的工藝根源。

「工廠之旅」的起點是一座特別設計的「研磨器」裝置,靈感來自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玉石工坊,象徵吳良材從雕玉到製鏡的匠心傳承。展陳設計融合中式美學與工業元素,以織物、木材、沖孔網與鷹架構築出層次分明的空間,既保留了傳統韻味,又具備高度的靈活性,為未來的展覽與活動提供無限可能。

綜合活動區的設計亦不容忽視。這裡可快速轉換為茶歇空間、品牌快閃活動或講座沙龍,充分體現空間的模組化與多功能性。其中的藝術裝置《Project 1719》以近視者模糊視野為靈感,透過霧面貼膜與通電玻璃的編程控制,讓觀眾親身體驗從模糊到清晰的視覺蛻變,寓意品牌對視覺的深度探索。

臨街櫥窗與門頭的設計則是整個項目的點睛之筆。大宛以工業管道作為燈管支架,燈光如電流般流動,引導行人視線。夜晚時分,六個風格各異的櫥窗結合音樂與燈光,每逢整點便上演一場絢麗的燈光秀,為南京路注入一抹詩意與動感。

在via·1719這個項目中,商業空間不再受限於傳統零售的框架,而是被賦予了嶄新的意義與功能。吳良材的存在也不僅止於販售眼鏡,更化身為一種文化符號,承載着歷史的厚度、工藝的精粹與創新的精神,在都市急速演變的洪流中,喚起人們對文化傳承的重視與思考。

Words: Sphere Editorial
Photos: YUUUUNSTUDIO
Published on August 0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