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也設計工作室於2020年初受阿那亞委託,設計北京餐廳「金生隆」在其園區內開設的分店。店址佔用的空間由原本規劃的三間住宅樓底商打通而成,造成棘手挑戰:在基地不足三百平米的面積內設有大量長短形狀不一的剪力牆,或從牆面伸出、或獨立於空間之中,總計達二十一道牆壁之多,而業主則要求餐廳需要以開放式佈局為主要功能,還要闢出一處長度不少於八米的吧台區。於是,團隊便需要考慮如何將牆體消化於無形之中。
「我們從金生隆的創業故事中得到靈感。這家以北京街頭小吃爆肚起家的餐廳,最早可以追溯到創辦人於光緒年間在東安門外開設的爆肚攤位,後來又長期在著名的東安市場內經營。」設計團隊表示:「於是,我們從市場攤位熙攘繁雜、充滿市井煙火的空間圖景中獲得啟發,決定放大基地原有牆叢的形式力量,將堂食視作完整的大空間、將離散的牆體視作獨立的零散個體,從視覺上切斷原有剪力牆、天花與地板之間的剛性力學連接,消解空間的割裂感,為訪客營造出類似市場的空間體驗:一方面時刻身處錯綜複雜、峰迴路轉的小空間裡,同時又能感覺到完整連貫的背景式空間存在。」如此一來,牆體既可解決基地與業主需求之間的矛盾、分割功能、引導動線、提高就餐私隱度,也能為這家剛登上米芝連榜上有名的老字號餐廳留下文化記憶。
廚房和吧台區對空間完整度要求最高,因此置於在基地北側最長的兩端之間。吧台地面由青磚堆疊抬高,面向堂食區的南側因剪力牆的遮擋而形成類似鏡框式舞台的開口,讓吧台前後的食客與店員共同成為視覺焦點。吧台區、廚房及衛浴整合了大約一半剪力牆,堂食區內餘下的九段剪力牆則各自被新建牆包裹,加上主入口附近增設的兩道假牆,這十一段牆隱藏了原有剪力牆的邏輯,成為方案的靈魂。新建的包裹牆尺寸依據流線需求及其內剪力牆的形狀而定。
為凸顯這十一道牆體的獨立性,團隊以一系列設計手法將它們與整體空間進行區分:在色彩上,新牆表面為黃泥肌理塗料,其餘牆面、天花和地面則被統一成灰色。在形式上,靠近空間邊界的新牆均與邊界牆面分離,兩者間的縫隙寬度經精心設計,讓觀者無法看到與邊牆相連的剪力牆。
團隊續稱:「我們又在平面上以不同角度旋轉了五道牆體。牆面設置的壁龕令空間更見迷惑,幾乎徹底消解訪客對剪力牆的猜想與感知,強化十一道牆的自身魅力。為還原老北京市場攤位特色而特別挑選的長凳及餐桌,也被視為牆體的附屬品,跟隨牆身的方向而擺設和旋轉。」
與此同時,團隊和燈光師緊密合作,將室內燈具數量減到最少,僅在桌面上方佈置有限的聚焦光源,輔以壁龕燈帶投射出的洗牆光暈,從牆縫中滲透出迷人微光,引人流連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