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治、創作,以至起居日常,亦潛在了不同程度和形式的不公。19世紀,女性主義終演變成具組織和影響力的社會運動,隨後陸續翻起一浪接一浪的連動熱潮,喚醒男女平等的意識。時至今天,傑出的女性領導各行各業皆見,「男主外,女主外」的舊有概念已逐漸消除,巾幗不讓鬚眉。將於9月23日在德國Vitra Design Museum舉行的「Here We Are! Women in Design 1900 – Today」展覽,譜出過去120年來多位出色女性的創作事跡,穿梭傢具、時裝、工業和室內行列,細訴80多位女創作人的驕人成就,以及面對的平權挑戰。


© Bauhaus-Archiv, Berlin


Stadtmuseum Schramberg
photo: Joseph Saradeth (?)
從現代主義者Eileen Gray、Charlotte Perriand、Lilly Reich、Clara Porset,還是企業領導Florence Knoll 和Armi Ratia,以至較鮮為人知的社會改革者Jane Addams等也收納其中。當代設計師代表則見Matali Crasset、Patricia Urquiola、Julia Lohmann和Matri-Archi(tecture)。展覽上除了陳列多款標誌設計外,亦不乏罕見發現、當代積極分子網絡和女性主義設計研究,遍及範疇豐富全面。


© Vitra Design Museum, photo: Andreas Sütterlin
展覽分成四大時期,第一時期集中討論歐洲和美國於1900年代的設計發展,亦正值女性無權參與投票的掙扎時代,憤慨轉而投至產品設計之上。

© Vitra Design Museum, photo: Jürgen Hans

© Vitra Design Museum
photo: Andreas Sütterlin
專業訓練方面雖漸見轉機(那時紐約,Elsie de Wolfe協助推進室內設計行業的進程),但女性仍未能完全擺脫傳統定位的枷鎖。


© Vitra Design Museum, photo: Jürgen Hans

© Vitra Design Museum, photo: Andreas Jung

第二時期聚焦1920至1950年代,女設計師終嶄露頭角,此部分以掌舵卡地亞首飾系列數十年的Jeanne Toussaint為討論重點。第三部分來到1950以至1980年代末,涵蓋1960年代第二波女性主義浪潮,以及1958年在瑞士展覽上包含的女性作品。來到進程憊演愈烈的1970年代,Marimekko色彩繽紛的圖樣設計大熱冒起,意大利設計師如Nanda Vigo和Gae Aulenti等的後現代之作也扣人心弦。


© Vitra Design Museum, photo: Jürgen Hans

第四部分把觀賞者帶回當下社會,知名女性創作人如Matali Crasset、Patricia Urquiola和Hella Jongerius等的傑作,證明女性也可憑着出眾才智在設計界闖出一片新天地,同時亦探討原創、教育、設計和建築界的認同的多元及包容性。Matri-Archi(tecture)帶來的Weaving Constellations of Identity部分便請來非洲和黑人設計師分享個人經驗,一窺究竟,另設刊物和網絡讓與會者深思細想,激發討論。在此祈願終有一天,即使不再大聲疾呼「Here we are!」,出色的創作和表現不論出自誰手,也能獲無條件賞識,真正打破種族與性別規限。


© Vitra Design Museum, photo: Andreas Sütterlin, © VG Bild-Kunst, Bonn 2021

© Vitra Design Museum, photo : Jürgen Hans, © VG Bild-Kunst, Bonn 2021
Here We Are! Women in Design 1900 – Today
Vitra設計博物館
Charles-Eames-Str. 2, D-79576 Weil am Rhein, Germany
由即日起至2022年3月6日
(本文置頂圖片:Charlotte Perriand on the Chaise longue basculante, 1929. Perriand and Jeanneret © VG Bild-Kunst. Bonn 2021, Le Corbusier : F.L.C./ VG Bild-Kunst, Bonn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