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藝術
和美術館呈獻藝術家張恩利大型個展「肖像」,細訴隱蔽處的低聲自白

展覽於美術館的一至三層展廳,展示逾 50 件大尺寸繪畫與特定的場域裝置作品

位於廣東佛山順德的和美術館,是由家族發起、知名建築師安藤忠雄設計的非營利民營美術館,關注從近代文化藝術思潮到國際視野下的當代藝術進程,通過為公眾呈現獨具魅力的展覽和多元開放的文化活動,希望憑藉自身的獨特性,建立起傳播的樞紐,挖掘跨文化的多元價值。

《鋼絲(三)》,張恩利,布面油畫,300 × 400cm,2015
《水桶(1)》,張恩利,布面油畫,100 × 100cm,2007
《水桶(一)》,張恩利,布面油畫,100 × 100cm,2007

安藤忠雄表示:「建築的設計以『和諧』為主題,從建築設計到細部工藝,都以多樣化的『圓』來呈現,嘗試著創造出融匯中國嶺南建築文化的嶄新藝術文化中心。美術館場地內的留白,可為周邊商務區的人們提供休憩空間。為增加建築亮點,景觀設計以水景為主,與『圓』相呼應的水池,可作為緩和亞熱帶夏季酷暑的親水裝置,同時,當建築倒映於水面,它便是建築別具特色的底座。」

和美術館建築外立面 © 和美術館
和美術館展廳二(局部) © 和美術館
和美術館清水混凝土雙螺旋樓梯(局部) © 和美術館
安藤忠雄實地考察 © 和美術館
和美術館展廳一(局部),作品:《黃色迴旋鏢與紅茄的移動碎片》,亞歷山大.考爾德,金屬著色,198.1cm × 238.7cm × 104.1cm,1974 © 和美術館

1965年生於吉林的張恩利一直專注於描繪尋常事物以及日常生命活動的痕跡,常將勾畫出的無以名狀線條與抽象掩映的色塊相互轉化,使畫面獲得具體質感與體量感。他的繪畫裝置作品通過融合環境、歷史與個體經驗的體悟,創造性地將觀者置於時間與空間敘事的雙重虛空之中。通過描繪常在事物的不同角度,引發觀者對「存在」的命題不斷思考。

 《書架》,張恩利,布面油畫,200 × 250cm,2011
藝術家張恩利 (攝影:Cathie Zhao)
《捆在一起的皮管子》,張恩利,布面油畫,160 × 130cm,2012,和美術館藏

由即日起至5月14日舉行的大型個展「張恩利:肖像」,於美術館一至三層,分別以線的空間、物的空間與抽像人物的空間,展示逾50件大尺寸繪畫與特定的場域裝置作品,包括數十張創作於2022年的新作,探索藝術家張恩利近二十年的創作路徑和轉向。他的藝術實踐可以被理解為某種自我認識論的外延,外物的邊界、內在的收張、意識的範式,始終在作品的隱蔽處低聲自白。內心更是毫無怯避地向創作袒露:在當下社會中,我以何種方式感知人生,生活又以何種姿態立足,它們如何相互詮釋,相互 交融,又相互消解?

《甜點師》,張恩利,布面油畫,300 × 380cm,2021,和美術館藏

告別九十年代人物肖像中凌厲的血肉之氣,物、容器與繩管成為其新世紀頭十年最為關切的主題。畫面的情緒在此時溫和與含蓄起來,城市生活的碎片也巧然成為創作中性格迥然的主角:一隻水桶、一方衣櫥、一條皮繩抑或是一角地磚,稍縱即逝的情緒 均轉化為無限的戲劇張力。而當早年的「容器」化身空間之形,「繩管」化身空間之紋理, 其「空間繪畫」的誕生便同時水到渠成。2017年後,張恩利實現了以抽象方式描繪具像人物的風格轉換,也彷彿完成了從空鏡敘事轉向情節敘事的調度。趨近意識流的遐想並非來自歷史之探索或技法之需求,而是自我土蘊釀的真實情愫。他筆下的廚師、編劇、商人、博士都轉向一種新的認識論:潛意識裡的角色分析,亦是藝術家精神中的真實。張恩利的「肖像」因此成為一面雙向之鏡,一面朝向自我,一面朝向世界。當觀眾駐足於美術館的雙螺旋樓梯上,似乎也正同時置身這面雙向之鏡中,混沌自我與世界,彼此糾纏又相互凝望,隨後拾階而上。

《彎曲》,張恩利,布面油畫,200 × 180cm,2016,和美術館藏
《館長》,張恩利,布面油畫,200 × 180cm,2020,和美術館藏
Words: Emily Leung & Nikey Cheng
Published on February 28,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