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熟悉葡萄牙鐵道史或建築遺產保存的人而言,Bairro do Boneco的名字或許早有耳聞。這座位於葡萄牙Entroncamento、始建於1920年代的鐵路工人住宅群,因其典型的矩形中庭布局與簡潔實用的工人村格局,成為見證本地工業時代演進的重要遺址。如今,這片曾經的集體生活空間正被重新構想,華麗轉身為融合歷史、科學與藝術的文化新地景:幕後的設計靈魂,正是葡萄牙建築事務所Adarq - André David Arquitecto。


此住宅群由兩棟相對而建的樓宇組成,分別位於中庭的南北兩側。其中北側為兩層高的梯型聯排住宅,共十二個單位,每戶約52.6平方米,配置相連的四個房間與戶外浴室,並各自擁有獨立的小庭院。上層單位以一米寬的戶外樓梯和走廊連接,既保留原有建築樣貌,又方便通行。而南側則是一排較低矮的單層住宅,空間簡約,格局清晰。






重新規劃的主軸,是在這個歷史街區中引入全新的三大文化設施——國家鐵道檔案中心(National Railway Documentation Centre)、鐵道博物館中心(Museum Centre)以及科學中心(Science Centre)。原本不符合現代居住與衛生條件的住宅,得以透過轉型,獲得保存與再生的機會,並以文化用途回應當代城市的多元需求。




未來的空間規劃中,這兩座樓宇將各司其職:兩層建築的地面層將設立國家鐵道檔案中心,方便民眾探索鐵道與城市發展的脈絡,而上層則化身為展覽空間與藝術場域。另一側的一層樓房則將成為科學中心,寓學於樂,引導訪客理解鐵道科技與相關知識在今日仍具意義。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此計劃並非孤立存在。整個鐵道檔案中心將與毗鄰的National Railway Museum建立自然聯繫,透過後方庭院延伸出的建築量體,使兩者不僅功能互補,也能互相導流。這種空間策略不僅有效整合不同場域,更讓知識、歷史與公共參與之間的界線變得流動。


在整體設計策略中,Adarq - André David Arquitecto展現出極高水平的敏感度與尊重態度,致力保留原有建築語彙與歷史,並在符合現代法規與使用需求的同時,展現場所精神與集體記憶。位於中庭中央,由著名建築師Álvaro Siza所創作的大型瓷磚壁畫正是這種記憶的象徵,生動描繪出Entroncamento與Bairro do Boneco的歷史變遷。




對於一個以實用主義為本、旨在服務工人階級的建築聚落而言,這次的介入與再生,無疑注入了嶄新的時代精神,是城市文化論述中的一次進化與重寫。對香港乃至亞洲設計與城市更新界而言,Bairro do Boneco提供了一個值得借鑒的範式範例:歷史不只是要被保存,更應該被重新講述,被重新活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