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北京舊城核心區內的七舍合院,顧名思義包含七間坡屋頂房舍,碰巧也是所在胡同的七號舍,連番巧合在建築營設計工作室的新舊交織下展現出不一樣的生命記憶。年代久遠的屋頂、牆壁、門窗等難免顯得破損陳舊,部分更早已不見蹤影。眼前凋零荒蕪之景,卻為設計團隊帶來喚醒建築的契機。「修復」和「植入」兩大重任在肩,由韓文強領航的創作團隊以新與舊的元素互換重疊,鋪陳出嶄新建設,迎合接待公眾和安居的使用需求。
建築營設計工作室團隊指:「『遊廊』一直是傳統建築中的基本要素,我們引入『遊廊』作為本次改造中最為可見的附加物,將原本相互分離的七間房屋連接成為一個整體,它既是路徑通道,又重新劃分了庭院層次,並製造出觀賞與遊走的樂趣。」這道取代了前院圍牆的透明建設延續了坡屋頂彎曲起伏的形態,在入口處微微往上揚的風姿讓建築、後院大樹和天空組構出脫俗出塵的風景畫,在圓框內呈現四季不同的色彩。來到另一側,便見遊廊往下勾勒出曲面牆壁,讓這座小型三進院的一進院(即停車院)內的洗手間、服務室、設備間等功能空間劃分出清晰界線。
二進院則為公共活動院,也是客廳、茶室、飯廳和廚房等起居用空間。對稱的室內佈局保留了傳統院落的儀式感。作為居住院的三進院則包含兩間睡房、茶室和書房等,連綿彎曲的遊廊跟院內三棵老樹細緻互動,通透澄明的設計加強內外連繫,營造良好的採光和通風效果。適量添加的新物料,如應用在遊廊、門窗和部分傢具的竹鋼,好比新型木材,與舊有物料互相呼應。不同色澤和質感的木材在歷史悠久的環境裡和諧共生,灰階的延伸與質感豐富的肌理相對互望。施工過程裡的石片、瓦罐、和磨盤等也成了景觀、台階和花點盆的原材料,點綴四周。供人安坐的座椅設計也是由建築過程中作廢的木樑再造。新物與舊事賦予彼此生命與希望,讓空間盛載着對往日的敬意,以及展望未來的寄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