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在OMA的築構下,彰顯文化創作與藝術探索的嶄新可能

項目由OMA的Rem Koolhaas和David Gianotten領航,積極推動公眾參與藝術文化的進程

藝術的價值在於雅俗共賞的包容力。然而,隨着時日推進,本來讓公眾參與的劇場卻變變演變成文人雅仕的專屬場地,它在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意義也因而日漸減退。再加上當代劇場空間日趨公式化的情況,公共劇場空間仍可同時容納經典與遇然、高雅與大眾、藝術與日常,從而成為每個人創作生命的舞台嗎?這是建築設計事務所OMA的提問。

OMA始創合夥人Rem Koolhaas表示:「我們為比賽第一次去台北的時候,感受到這是一個包容各種實驗的城市。這座建築回應了那個發現。我們將三個傳統的劇場以獨特方式整合,從而為劇場創作人開創嶄新機會去孕育場景和演出。我們很榮幸作為成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的一份子,城市、合作夥伴和建築師的知識、創意和智慧,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讓這個項目成真。」公司管理合夥人兼建築師David Gianotten亦深表認同:「看到文化創作人、觀眾和大眾以我們構想中的,又或是以出人意表的方式使用北藝,實是難能可貴。在這座公共建築和周邊,劇場文化與鮮活的夜市文化交織在一起。對我們來說,這種文化交融正好體現了台北的能量,這座城市一直都是開放又勇於改變的。」

懷着為文化創作人和大眾帶來探索藝術的嶄新可能,同時體驗劇場的不同面貌,OMA把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打造成自由的建築地標,於邊界之間遊走,專門卻靈活、專注且開放。這座小巧靈活的建築由800席球劇場,1500席大劇院和800席藍盒子組成,三個劇場嵌入中央立方體,讓劇場空間可以組合起來造就新體驗。立方體容納舞台、後台和技術支援空間,並讓大劇院和藍盒子得以組合起來成為超級大劇場。這個巨大的空間有著工業建築的特性,可以容納意想不到的表演。球劇場有一個獨特的鏡框開口,讓創作人實驗舞台景觀的不同可能性。立面不透光的劇場仿如神秘的量體,靠於豐富多變而明亮,有着波浪玻璃立面的立方體。 

中央立方體從地面升高,形成地面景觀廣場,讓台北的日常生活透過貫穿其中的公共迴路,延伸進劇場。從這裡,公共迴路貫穿通常被隱藏的劇場基礎設施和製作空間,沿途設有劇場風景窗,讓參觀者看到三個劇場內部。劇場嶄新的內部可能和空間連結,在創作人﹑觀眾及大眾之間產生各種關係,同時凝聚成一個耳目一新的標誌。 

大元建築工場創始人、台灣合作設計建築師姚仁喜指:「臺北表演北藝術中心呈現給台北市民的,是一個既特殊又熟悉的場所。在很多方面,它新穎、異質、又獨特;但是同時,它又友善、親切、而且似曾相識,完美地與台北奇特的特性相容無礙。」

Words: Emily Leung & Nikey Cheng
Photos: Shephotoerd Co. Photography for OMA
Published on November 10,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