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
獲加進時光隧道的藝廊,與你慢遊過去與現在

強調文化與歷史承傳的建築活化,經已成為恆久不變的課題

那何謂具意義的活化再利用?審慎平衡新舊交替的程度,盡可能對歷史建築造成最低干擾;仔細考量「煥發新生命」的具體細則,反思獲「第二生命」的結構能否與原址和人民共融,豐富該區生活水平,讓大眾得益。李益中空間設計處理位於深圳的梧桐山院項目時,便有這樣的感懷:「對於老建築的改造,我們當然可以修舊如舊,但我更希望有當代設計觀念的置入,我喜歡新與舊強烈衝突的感覺。」

眼前這座早已人去樓空的客家排屋,讓李益中面對過不同形式的挑戰:傳統夯土建築結構不靈活,對空間重構帶來掣肘、部分屋樑早已被白蟻蛀蝕、缺乏鄰里活動的公共空間⋯⋯擁有建築背景的他於是帶入大量相關巧思,將建築、景觀和室內空間統一連繫,讓老瓦房肩負起舉辦展覽、學術交流活動、接待和招商等的角色,讓多元功能得以共生。一個稱為「生長性空間」的結構裝置獲加裝到面向山景的一端,彷如時光隧道般延伸了室內與戶外的連繫,大片玻璃把天然光一一收進屋內,安坐其中,在內或從外看去也恰似一幀動人的攝影。

老宅得以重生憑仗往昔與未來的契合:現代物料如玻璃跟傳統的磚牆和諧層疊,帶起壯嚴而不拒人千里外的儀式感;門外新增水庭,柔化建築與四周民居的界線,在一日不同時分裡反映着光影變化;屋內保留原好的彩繪、石牆和木雕刻,以原始狀態為四處進注優雅古韻,與新介入的現代裝置互補長短。「老瓦房,作為傳統嶺南民居建築,被賦予情感記憶與歷史價值,當往日的生活已褪色為漸遠的記憶,我們如何使其重塑,功能再生,賦予它作為城市更新展廳的新生。」在李益中和其團隊的演繹視角下,該址本來褪去的往蹟終能掙脫枷鎖,在見證歷史洪流的土地上耀眼重生。

Words: Emily Leung & Nikey Cheng
Photos: SUNWAY
Published on August 04,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