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
從頹垣敗瓦裡重生的書香世界,為鄉村部落建構文化夢

一樹建築工作室為河南修武縣建起「廢墟書屋」

不論出身,人們大多也仗仰「知識可以改變命運」的信念,盡可能為孩子注滿一肚子的墨水。然而,接觸書本的機會對部分人來說卻是個遙不可及的夢。幸得教育界與設計行業才俊強強聯手,透過建設規劃,讓知識的果子得以撒遍開去。一樹建築工作室的首席建築師陳曦便連同設計團隊,在河南修武縣設計一個約3,300平方呎的文化建築,提升鄉村社會的美學文化素養。

項目原址
一樹建築工作室首席建築師陳曦

而有鑑於縣域與村落的分散,陳曦提議將本來的單幢文化建築,拆分成一系列微型小品,更廣泛地服務於社區的兒童與社區活動。這些被設計成帶觸角的樹狀空間,有的坐落田間、有的隱藏林中、有的從廢棄的村莊殘牆裡生長出來、有的在水塘中營造成一個漂浮劇場,各有各地力爭往天際生長,盡取光與影。

繼首座微建築「桃屋」落成後,便來到本文焦點探討、坐落20公里外孫窯老村一處土坯房殘垣中的「廢墟書屋」。自1996年,村民陸續遷到隔鄰的新村房屋,老村的舊屋和窯洞便日漸荒廢,有見周邊起伏遠山,荒土崖壁上又植有廣闊田野,這樣層次豐富的地形面貌為是次項目帶來契機。礙於村民難以尋獲修築原有夯土工藝的工匠,陳曦提出可否以新工藝方式在廢墟中進行建造,讓新生的構築物從舊廢墟中長出來,從而孕育出一個讓人們進入廢墟、躍升過老屋、觀看村莊、田野與遠山的空間容器。

舊有的回憶對陳曦和其創作團隊來說也是豐富的設計材料,故讓荒山殘牆遺存的質感與時間得以承傳,同時延續微建築系列的形態特點,是他們的項目重點。「我們希望在孫窯書屋中呈現兩重互相纏繞的記憶,兩重線索彼此交插,殘牆上原先門洞位置伸出一個混凝土體量的入口邀人進入;而進入建築後,殘牆一角伸入室內,引導人們沿著殘牆痕跡去探索後方窯洞與荒山崖壁;在後院混凝土牆壁上,舊式木門被沿用,持續提示著來訪者新空間與舊物件之間的衝突與對話。」

建築物的屋頂輪廓是地形與遠山的延續,地面一層是入口處,其小廣場經常定期舉辦村民大會和鄉村討論會等社區活動,二樓則為陽台和屋頂平台。室內空間是個兼作小型論壇放映室的階梯圖書館,自建成後,村民、孩子和遊客常前來讀書、休息和娛樂。起伏連綿的建築平面和周邊路徑自自然然地融入四周的窯洞系統裡,如同建築本身也成了村落與樹林的一部分,南北牆的異形小窗洞回應着此微建築系列的形態,懷着同一信念地散落此處,為沉默的山村注進新能量。

Words: Emily Leung & Nikey Cheng
Photos: Atelier Xi & Zhang Chao
Published on January 18,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