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對談
何謂永垂不朽的美學設計:Garde Hvalsøe兩位主理人跟我們細訴

從丹麥走到全球,創辦人Søren Hvalsøe Garde與行政總裁Søren Lundh Aagaard分享公司蘊藏的設計價值

第一個屬於Garde Hvalsøe的手工廚房誕生於1992年,結合了對品質、簡化和傢具製作藝術的研究。來到今天,公司採取相同法則,從哥本哈根的基地走向世界,提供客製化的室內解決方案。公司的創辦人向行政總裁兩位謙謙君子定義了Garde Hvalsøe的各個方面,包捨無可置疑的熱情和精緻的手工細節。創辦人Søren Hvalsøe Garde並不滿足於僅僅欣賞丹麥經典傢具的層面,他知道自己有必要動手創造廚房經典,後來,便以這種精神打造出Garde Hvalsøe宇宙。合夥人兼行政總裁Søren Lundh Aagaard,則具有敏銳的說故事能力,將Garde Hvalsøe引入國際設計界。他們都是訓練有素的櫥櫃製造商,熱愛烹飪,並對櫥櫃製作、美食和生活採取毫不妥協的態度。對兩位來說,忠於自己的節奏是不能缺少的態度,這就是創造未來世界的關鍵。根據他們對生活和工藝的理解,必須採用優質材料、坦誠、經深思熟慮的設計來建造,並具有永恆美學,才能為子孫後代所欣賞。Garde和Aagaard與我們分享更多關於公司的核心價值、重大項目和其他靈感。

(Photography: Nicolai Bergmann)

請分享Garde Hvalsøe的起源。

Søren Hvalsøe Garde:Garde Hvalsøe的故事始於1990年,從那時起,我們便致力研究櫥櫃製作藝術,並探索廚房、浴室、家居,以至更廣泛區域的客製化室內解決方案工藝。對我們來說,展示深思熟慮的設計方法至關重要,讓每個項目都擁有永恆品質,承傳予子孫後代。

創辦人Søren Hvalsøe Garde和行政總裁Søren Aagaard (Photography: Garde Hvalsoe)

你們會如何形容Garde Hvalsøe的美學?怎樣在所有設計中體現核心價值?

Søren Lundh Aagaard:從丹麥設計傳統的經典中汲取靈感,我們將過去與當代融為一體,確保在所有專案中保持毫不妥協的品質。我們熟練的工匠將功能與美觀結合,把手工文化帶進生活,同時熟練地為現代家居重新構想歷史悠久的紋理。

(Photography: Karen Rosetzsky)
(Photography: Karen Rosetzsky)

你們對設計感滿意的地方?

Søren Hvalsøe Garde:對我們來說,美觀和功能必須並駕齊驅,是廚房設計我必要條件。當美觀與實用性相結合,讓操作更便利時,設計才能達到最佳狀態。

(Photography: Wichmann Bendtsen)

Garde Hvalsøe迄今最重要的項目?

Søren Lundh Aagaard:我們很幸運能在世界各地開展多個偉大計劃,從日本的避暑別墅,到Nairobi的私人住宅,以及我們家鄉哥本哈根的米芝連星級餐廳Kadeau⋯⋯因此,很難選擇最重要的項目。但說到最引人注目的合作之一,必定是與建築師Lene Tranberg和Boje Lundgaard的合作,1992 年,我們首個廚房設計Lundgaard & Tranberg模型改變了公司的發展方向。

(Photography: Karen Rosetzsky)

「經深思熟慮的空間/產品」對你們來說有何含意?應體現出哪些要素?

Søren Hvalsøe Garde:Garde Hvalsøe的設計有一定節奏,具有基本的可識別性和對卓越的不懈追求。我們希望公司的設計是永恆,並相信在簡單的設計中使用天然材料能實現適應性強的風格,可以在各種空間中輕鬆演變。

還有哪些設計師或創意人士能夠啟發兩位或塑造你們的創作方式?

Søren Lundh Aagaard:我們致力創造出精湛的工藝藝術,因此遵循丹麥設計的原則,即植根於簡約、實用和優雅。我們向Hans J. Wegner、Mogens Koch和Finn Juhl等20世紀標誌性的丹麥櫥櫃製造商致敬,他們的經典作品為我們提供無盡靈感。廣泛而言,所用材料的性質和本質是我們櫥櫃設計方式的基礎。對我們來說,木材是一種適應性強的材料,我們可以用它創造出美麗作品,因此,只會使用壽命長的天然材料,讓最終產品可以在每個家庭中隨時間推移而更被珍惜。

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對Garde Hvalsøe有何期待?

Søren Hvalsøe Garde:我們主要以廚房設計聞名,但也為家居創造整體的室內解決方案,未來將更加重視展示更廣泛的產品系列。此外,我們正加強對永續性和工藝的關注,因為這兩個元素是相輔相成的。

(Photography: Wichmann Bendtsen)
(Photography: Wichmann Bendtsen)
Words: Emily Leung & Nikey Cheng
Published on November 13,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