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對談
與萬社設計細談:有關於設計、品牌和項目的價值

公司兩位聯合創始人楊東子和林倩怡跟我們探索設計能怎樣改變生活

建築及室內設計工作室萬社設計,致力於地方及全球性設計研究項目。工作室成立於2017年,擁有國際頂尖背景的設計師團隊,專業範圍涵蓋建築空間、室內設計、材料研究、交互設計等,專營精緻、實驗性、社會性以及創新的項目設計與研究,從空間功能出發,通過對材料的探索,挑戰常規,關注細節與品質,為每個項目打造出獨特的視覺效果。同時,作為一處藝術家和設計師的合作平台,萬社希望能夠結合創意與技術,探索過去、現在與未來,突破創作界限。

萬社設計聯合創始人楊東子
萬社設計聯合創始人林倩怡

萬社相信,驅動一切的方法都是由人類經驗出發,而不是任何固定的設計教條。每個項目都具有獨特的背景,如何針對項目的地點、個性、功能需求以及歷史等進行分析,從而創造出項目自身的獨立標誌是打造作品的關鍵。除了設計本身,萬社設計也醉心鑽研空間、結構與材料、燈光的關係,從設計的根本結合功能,思考更多可能性,而非採用統一的模式風格。我們誠意邀得公司兩位聯合創始人楊東子和林倩怡,一同分享設計能改變生活的力量。

兩位創始人可以簡單介紹自己的設計背景嗎?是甚麼原因促使你們成立萬社設計?

林倩怡 (林):我們是在英國認識的,是多年同學及校友。大學均畢業於英國切爾西藝術學院,研究生分別攻讀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室內及建築專業。我們都是創作人,本着創意和設計的熱情、以及「創意及美學不設邊界,在適合的作用下應該具備更多可能」這樣共同的想法和信念,完成了深圳灣一個項目。在得到社會高度認可和正面反饋後,成立了Various Associates (意即不同的合夥人) 寓意着多個元素的碰撞及融合, 也就是萬社設計。

楊東子 (楊):對我來說,可能是一方風水養一方人。作為浙江人,我從小就特別喜歡東方的意境風情。12歲開始進行書法繪畫的培訓,走上了藝術創作這條道路。直到大學期間,我選擇了室內設計及建築設計專業,從藝術生到室內設計再到建築,我覺得在這三者之間讓我完成了知識背景的積累,當我鑽研這個專業的時候,我發現自己更加熱愛這個專業,所以我最終選擇從事了設計這個職業。

你們會怎樣概括自己獨特的設計審美?

林:我的審美非常多元與善變,很難去概括。但我跟東子對自己的作品是有個共同要求,就是創造具有場所精神的空間。我認為無論是建築還是空間, 只要是容人之地必然是有自身存在的意義,而這個形成最終意義的所有元素都是在特定的狀態下生成的,如人一樣,都會有自己的個性及精神。而我享受的,是如何把這個精神以人真實的體驗感做為出發點,結合結構、燈光、材料或者是一些獨特的動線引導煉化出來。對於我們來說,設計並沒有邊界,所以萬社的設計手法並不單一,也不雷同,而是把不同元素進行思考及融合。也有人說我們在做「內建築」,覺得我們的作品中有很多建築美學的表現手法,這個說法對我們來說也蠻有意思的。

楊:林倩怡提到的對於每個空間不同的性質要有自己的場所精神,這點我深感認同。空間情緒是我們公司非常擅長的地方,我認為審美一直在變化,時代也一直在變化,所以說我覺得更應該闡述的一個方向應該是本質上的一個內容,本質上面對於空間的審美我個人認為是空間情緒。

你們認為設計裡面最重要的環節是甚麼?

林:我們非常重視對項目的定位,包括且不限於對背景、場地、品牌特性及針對客群使用人員的研究。掌握項目的精准定位能夠讓設計師更好地了解品牌潛力和客戶需求,才能構建出更完整的設計邏輯體系。這些規矩給你畫了一個非常模糊的圈,在這個圈內,就是允許感性鋪滿的地方。理性及感性融合後,必是一個可以讓人有共鳴的項目。

楊:其實我覺得設計裡面最重要的環節是我們對於這個社會也好,或者是項目業主也好,大家的共鳴點是什麼,這個共鳴點找到以後,很多設計、很多表現都會隨之被構建出來。

萬社設計過的眾多項目中,哪一項對你們或公司來說有獨特意義?

林:根據大家對萬社的理解,面對每個項目,我們都會打造出一種適合的設計語言,所以每一次的創意對我們團隊來說都具有自身意義。每個作品也是獨特意義的存在,如我們研究了首個新型環保材料金磚的MORPH,打破刻板概念,結合街頭與高奢文化的Avenue&Son大理石滑板公園,或為更新了品全球牌概念為「Home of Sports」的adidas打造首家亞洲旗艦店。

楊:我覺得在這麼多項目裡面,通過SND買手店和V.O.鄰舍有機餐廳這兩個空間的演繹,讓更多人認識到我們,認識到萬社,它是家創造空間情緒的公司,大家各自在行業裡打破了某些邊界和規範,做了一些創新嘗試和應用,還得到很多人的認可。

你們對中國設計的未來發展有甚麼看法?

林:這兩年的設計圈發展蓬勃,可以看到許多小型創意公司的快速崛起及許多項目的快速落地,但同時也面臨因項目「快」落地緊接而來的形式化普及情況。好的設計必然是能連接功能、使用及美學。所以緊接下來的這個五年,會慢慢從效果性設計的盛起來到冷靜期,更多業主及創造者都會開始回歸到思考一個好項目的本質。中國設計的未來是危機跟機遇共生的。

楊:對的,它是一個過程,我個人認為目前整體的中國設計發展是處於一個熱戀期,接下來的發展我覺得是一個穩定期,再接下來應該是冷靜期,三個階段應該會呈現出不同的狀態。我會希望在這個熱戀期的期間可以百花齊放,最後隨着時代的發展會留下了一批經典作品。

工作以外,兩位有甚麼業餘喜好,而這些元素又怎樣影響/築構萬社設計的創作視角?

林:我們喜歡旅遊跟體驗,很多新事物、文化、及生活方式都需要經歷後才有更深的體會。不同創意誕生的前提就是這些親身經歷的故事及場景,當它們成為養分及結合後,才能開出具情感的花朵。

楊:是的。我喜歡更多去觀察生活中的一些美好事物,然後把這些美好事物記錄下來,也許某天它可以轉換成一種設計語言,或者是我們在生活中去感受更多美好的事物,然後表達在這些元素裡面。

你們的夢想項目/客戶?

林:我們希望將來更多項目是與適合客戶共創的成果,能結合雙方專業,以及宏大的世界觀下生成的作品,可能會對行業的發展有更多引導,打開嶄新可能的想像力。前提是大家都需要有足夠的想像力、行動力,及破開世俗的一些「理所當然」的教條,再根據現實需求來創作。

楊:簡單來說,我覺得是和我們公司有一定共鳴的項目和客戶,我沒有規定我一定不能做甚麼項目,我覺得兩個人之間像談戀愛一樣,他們得有共鳴或者是互補,才能對項目負責任,內容才會有持續性的發展。

可透露當下處理中的設計元素嗎?

林:最近我們的項目比較多的是「野生、自由,且富有質感」。

楊:其實我覺得所有的設計元素都是離不開五行的,生活中的元素也同樣如此,所應用的元素和材料多數離不開那幾種材料,如金屬、木頭、水等。我覺得最重要的方式是如何在這麼多元素裡面去做合理的搭配,元素的配比、比重就像調味料一樣,我覺得每個配比都是根據不同人的口味,意味着適配不同的客戶,適配不同項目的性質。

最近有沒有看過國內或海外哪些展覽或者是設計,讓你們留下深刻印象?

林:我最近去過香港的K11 Musea,感覺這個場地的設計及動線都走出了傳統商業的框架,並且也實現了場地精神,這是很難在純商業項目裡呈現的狀態。感覺業主方及設計方都在突破一些事情,這種狀態讓我印像還蠻深刻的。

Words: Emily Leung & Nikey Cheng
Published on August 17,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