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時裝、空間,還是生活用品,被視為無彩色系的灰從來也是讓人安定心靈的首選色調。中立的模樣讓其他色彩更突出,也能取代感覺單向的黑與白,混入大自然色、粉色、暗色又能帶來與別不同的靈活模樣,可柔可剛,比色譜上眾多色調更具潛能,同時也內歛朦朧、知性大器。
事實上,自文藝復興時期早期以來,藝術家已常用「灰階畫法」(Grisaille),通過純灰色影調,在繪畫中模仿雕塑的外觀:Giotto在斯克羅維尼禮拜堂的壁畫,到現代主義單色畫追求的審美純粹性,繼而衍生出極簡主義、韓國的單色畫 (Dansaekhwa) 等藝術運動。Simon Lee畫廊(香港)由即日起至3月12日舉行的「灰階」展覽,便旨在探索新一代藝術家依舊傾心採用的灰色,細看一系列精選作品如何將多元化的視覺語言匯集起來,挑戰參觀者對灰色的認識和它的複雜性,以及灰調能深刻留下的痕跡和如畫詩意。
展覽上帶來Mel Bochner、Dexter Dalwood、Bernard Frize、Paulina Olowska、Mai-Thu Perret、Erin Shirreff、Clare Woods、Christopher Wool、Toby Ziegler和Heimo Zobernig等藝術家的作品,多角度審視這種看似簡約的色彩的廣泛藝術表達形式。以Bochner的《胡言亂語》(Blah Blah Blah,2010) 為例,便把日常俚語嵌入到柔和的藍、灰色調裡,將語言視作圖像表現形式,進行重新想像,探討我們處理視覺和語言信息的方式,以及閱讀和觀看之間的相互作用。Perret的陶瓷作品則以對立為題,剖析我們對堅硬、柔軟,以及邊緣和曲線的觀念。
出自Wool之手的單色畫《無題》(Untitled,2007),則透過一系列分層次的增減行動,對繪畫媒介的可能性展開實驗,探索去除與創造的二元性,試圖突破傳統繪畫局限。Shirreff的灰色攝影作品在二維空間裡構建出體驗立體雕塑的嶄新方式,可看成是對「灰階」的當代表述。
Heimo Zobernig以單色網格填滿整張畫布,重新建構現代主義的形式語言;Bernard Frize則在作品《厄爾巴》(Elba,1991) 中一改貫用的活潑彩色,轉以紫灰刻劃出一抹神秘的抽象景觀。
置身「灰」諧如此的場域,未知將能勾起你怎麼樣的彩色聯想?